8月4日,南京财经大学“漓漓圆上草”暑期实践团队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,聚焦当地黑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足球外贸业务展开实地调研。这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、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,在生产线的忙碌与办公室的交流中,解码体育用品从车间到海外的全链条,感受中小外贸企业在产业帮扶中的成长韧性。
刚走进黑鹰体育的生产车间,就听见机器嗡嗡地转着,工人们低着头专注地缝制足球,一片忙碌的景象。实践团队从第一道裁皮料工序开始,系统了解足球、宠物球等产品的生产流程。工人使用专用工具将从义乌采购的皮料裁剪成规定尺寸的片状,支持红、黑、灰等多种颜色按订单需求定制。随后,裁好的皮料进入丝印车间,印制客户指定的图案、商标及“中国制造”标识,同时根据幼儿、青少年、成人等不同使用群体精准调整模板尺寸。

图为覃勇干总经理为实践队员演示足球拼接 刘子暄摄
缝合工序中,工人用普通缝纫机将皮片缝成两个半球状“帽子”,熟练者日可完成100-200个;球壳组装时两半球与“腰带”快速拼合,日产200件;随后安装普通黑色或缠绕棉线型球胆,后者成本高5元,可防漏气;最后手工缝合收口,每针间距精准,此工序机器无法替代,保障球体圆润密封。成品经24-48小时充气测试和检测框验漏后进入包装,发货多通过广东、深圳、宁波等港口海运,发往俄罗斯则走铁路专线,以此控制物流成本。“每天能产8000个球,宠物球占大头,像大象、兔子这些造型在欧美特别好卖。”总经理覃勇干的介绍,让团队对产品结构有了清晰认知。

图为工厂工作人员手工缝合足球收口 刘子暄摄
实践团队了解到,该工厂80多名员工是本地居民,其中5名曾是贫困户。工资实行计件制,基本工资3000元保底,熟手能拿到1万元。“本地人顾家,稳定性强,是我们扎根桂林的底气。”总经理覃勇干说。厂里2名有30年经验的老厂长负责技术把关,工人上岗前均经安全培训,墙上技能考核表记录着每个人的成长。

图为实践队员对覃勇干总经理进行采访 刘子暄摄
谈及市场与挑战,覃勇干介绍,欧美是主力市场,宠物球需求旺;东南亚和国内订单较少,且国内因足球场少,篮球比足球好卖。企业通过广州外贸公司和阿里巴巴国际站接单,与广州某企业合作的宠物球项目年产能50-60万件,产值超1亿元。2023年3月起,受国际环境变化、关税增加及广东等地竞争对手低价抢单影响,行业利润压缩。不过广西工厂的生产成本比广东低约1.5元/球,有一定优势,目前正压缩成本稳订单,计划扩建厂房,长期探索东南亚新兴市场。

图为实践队员与覃勇干总经理合影留念 刘子暄摄
让团队印象深刻的是,这家由粮管所改建的工厂,不仅为本地提供就业岗位,还定期向附近足球场捐赠试用球,接收南京林业大学、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学生实习调研。“从八道生产工序的严谨,到应对市场波动的坚韧,我们看到了中小外贸企业的生存智慧。”团队成员表示,此次实践让课本知识与产业实际深度结合,更理解了“中国制造”出海背后的复杂链条与奋斗故事。
实践团队明白,一颗足球的出海路,不仅是生产线的流转,更是产业帮扶政策与企业奋斗的共振。而青年学子在这场调研中收获的,正是从实践中读懂中国外贸韧性的生动一课。